設計師.侯平治

Jeff Hou
20 min readJun 23, 2022

--

Ping-Chi Hou, Designer, 1939–2022

侯平治,室內設計師、業餘攝影家,彰化鹿港人,畢業於彰化中學與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曾任職東方廣告公司立體設計部。1967年獲得 Carl Duisberg Gesellschaft (CDG) 基金會獎學金,赴德國福克旺設計學院 (Folkwangschule für Gestaltung) 攻讀工業設計,為台灣戰後首批赴歐洲接受訓練的工業設計留學生。1969年獲西德聯邦工業設計師文憑,返國後從事設計教育,並擔任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總幹事。之後以工業設計的訓練為基礎,創立侯氏(浩斯)設計公司,專注於室內設計實務、論述與專業領域的推展,同時也從事攝影創作,活躍於台灣美術與設計界。著作以工業設計與室內設計專業為主,包括《現代室內設計》(1971),相關文章發表於《工業設計》、《藝術家》、《室內》與《當代設計》等期刊(1970–1994)。曾短期旅居美國,享年83歲。

青年時期就以設計為志業的侯平治(拍攝者不詳)

工業設計

1960 年代,隨著台灣經濟重心由農業往工業轉向,經濟成長迅速,工業產品的設計也開始受到重視,相關單位包括 50 年代接受美援所成立的「中國生產力與貿易中心」(CPTC),從1961年起相繼邀請國外專家前來台灣授課,進行技術指導,其中包括來自於美日德的專家,培養第一批台灣工業設計人才(楊裕富 1993),這期間也有不少留學生前往日本求學,同時 1967 年至 1974 年間也有人才被派遣赴德國留學(楊靜 2006)。

1967 年至 1970 年間,聯合國與德國提供三期的 Carl Duisberg Gesellschaft (CDG) 基金會獎學金,首期考取的留學生為王鍊登與侯平治兩人。在德國期間,侯平治受教於 Werner Glasenapp,也就是福克旺工業設計系的創辦人,影響深遠,包括設計過程的手腦並用與實作的訓練。在此之前,他於 1966 年即參與了 CPTC 開設的「工業設計夜間班」與「第四期工業設計暑期訓練班」的專題班。不同於之前幾期以日本專家為師資,第四期訓練班的師資包括日本與德國的專家,如吉岡道隆與 Jörg Glasenapp (其父即是 Werner Glasenapp)以及國內的講師,被視為 1960 年代台灣工業設計啟蒙的高峰(楊靜 2006)。

第四期春季夜間班結訓學員共 44 位,從中遴選出 15 位優秀學員參與該年 7–9 月的暑期訓練班(楊靜 2010),侯平治即是其中之一。暑期班當時的題目許多是現有生活物品的設計分析與改良,他與許福緣同組,挑選了「攤販車設計」為主題,由 Jörg Glasenapp 指導,重新設計台灣街頭常見的攤販推車。回想那段時間的訓練,侯平治憶起:「 Glasenapp 不強調最後的作品結果,因為他強調工業設計要求從無到有的過程、想法是否正確,是否漏掉哪個方向,也就是重視訓練設計的發展」、「當時學員頗雜,如美工科、建築系、藝術系出身的 […] 各種人都有,所以在當時認識了很多不同領域的人」(侯平治述,楊靜等訪談 2005 年 9 月)。

工業設計暑期訓練營專題頒與許福祿合作的攤販車設計(原型)(楊靜教授提供)
工業設計暑期訓練營專題頒與許福祿合作的攤販車設計(加長型)(楊靜教授提供)
工業設計暑期訓練營專題頒與許福祿合作的攤販車設計(環境分析)(楊靜教授提供)
工業設計暑期訓練營專題頒與許福祿合作的攤販車設計(使用分析)(楊靜教授提供)

在西德期間,侯平治與王鍊登兩人首先接受約三個月的德語訓練,通過考試後,被派往福克旺(Folkwang) — 德國第一所成立工業設計系的高校,當時選修了產品計畫與產品設計。由於德國自由開放的學風,他亦利用這段期間,四處考察各地的設計學院、中心與教育制度與,足跡遍及英、法、義、瑞士、荷比盧、丹麥、奧地利、希臘等地(林萬福 1999),他描述當時「兩年之內,竟走遍歐陸五十個城市,看了近兩百家的博物館與美術館」(室內雜誌專訪 1991)。在這期間,他將所獲得的新知與觀察發表於 1967 年創刊的《工業設計》季刊,前後總共寫了 16 篇報導,為當時留學生中之最。

留學期間侯平治與王鍊登合影(拍攝者不詳)
留學期間侯平治與王鍊登合影(拍攝者不詳)
留學期間侯平治與王鍊登合影(拍攝者不詳)
攝於法蘭克福AEG工作室(拍攝者不詳)

返國後,侯平治先獲聘到銘傳商專授課,隔年並獲大同工學院設計科蕭本龍教授的邀請擔任講師,參與大專院校工業設計與室內設計教育工作。早期課程包括:基本設計、工業設計概論、產品設計、工業設計、設計與企劃等(楊靜 1998 年訪談)。此外他並嘗試將德國自由生動的學習方式帶回台灣,包括戶外實地學習,但因當時學風保守,而受到阻饒,他說當時「學校的觀念是只有在課堂上才算上課,戶外就不算上課。我如果帶學生到外面上課,學生就會抗議 […] 學校覺得只要有一點出遊,就是玩,其實學習有時候是邊學邊玩」(楊靜等專訪,2005年9月)。

留學期間希臘旅行留影(拍攝者不詳)
留學期間巴黎考察留影(拍攝者不詳)

室內設計

台灣的出口經濟在 1960 年代快速成長,但當時產業發展策略係以國際貿易較具利益的勞力密集產品外銷為主,如紡織、電子裝配、塑膠製品為主(楊靜 1999)。也因此,儘管工業設計開始獲得關注,但仍不被一般業界所重視,在不利的環境驅使下,有不少人轉向其他行業發展。依設計界前輩郭叔雄所述:「那個時代台灣工廠付不起工業產品開發設計費」(楊靜等專訪,2005 年 9 月),侯平治也自述:「回國後沒辦法靠工業設計吃飯,所以就轉行了」(楊靜等專訪,2005 年 9 月)。但對侯平治而言,與其說是轉行,不如說是延續出國前就開始的歷程。(在《現代室內設計》的序中,他也提及留學期間在西德 Ulm 城設計了一家中國餐廳。)

侯平治在空間設計方面的啟蒙其實很早,在〈早期台灣室內設計漫談〉一文中,他提到高三時期曾看過建築雜誌中的室內設計案例,以及大學時期三度空間三面圖的訓練。大四也做過室內設計的題目,甚至由於幫同學代筆(許多同學不會畫有比例的三面圖),而獲得到更多的設計經驗。此外,他在大四時也參與當時省立博物館的展覽會場設計。經由表兄郭叔雄的介紹,他在畢業前即開始跟隨本土建築師陳永全,在其事務所前後共做了二、三年,在〈早期台灣室內設計漫談〉一文中,他提到:「陳永全建築師是早期的建築師,他正需要一位受過美術科班訓練的人為住宅配色、選料或掛畫、壁畫做設計」。

師大畢業後,與許多當時的同輩一樣,侯平治進到了廣告公司擔任設計工作。在東方廣告公司立體部工作期間,他的作品包括第一百貨的全樓櫥窗設計、中國生產力中心國貨館的陳列設計,也從事商展攤位的設計。林品章(1997:5–6)在〈民國五〇年代的美術設計〉一文中,提到:「東方廣告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很重視設計製作部 […] 先後任職於東方的成員中,尚有張國雄、侯平治、林一峰、陳敦化、龍思良、趙國宗等人,這些人都是早期美術設計界的大將」。

在〈口述台灣室內設計史(1) 〉一文中,侯平治也談到當時的環境,廣告公司的工作需要全能,「才適應得了廣告工作的多方面要求」。余崇齡 (1994) 認為早年的大型廣告公司,因為承擔部分室內設計工作,也孕育了當時室內設計部分的從業者。侯平治就是在那個時期累積了不少經驗與基礎。在離開東方廣告公司之後,侯平治隨即獨立執業,於1965年完成了「明園咖啡館」與「天使咖使館」兩個早期室內設計的案例。明園與天使案例中所展現的現代感,被認為就是來自於在東方廣告工作時期,被接受的國外資訊所影響(余崇齡 1994)。

台北天津街明園咖啡廳,1965年(《室內 》第19期,1992)

1960 年代的設計者開始有著與前一代專業者不同的理念,相對於早期的顏雲連(波麗路西餐廳)、王水河(南夜咖啡室、南夜餐廳等)等人,將室內設計當成是藝術創作或建築與廣告設計之外的副業,同期的設計師則開始將室內設計當成是一項專業,並以「室內設計」(Interior Design)這個專業名詞,取代當時民間熟稱的「裝潢」。侯平治在當時曾積極與同好進行室內設計行業的推展,1966 年他與郭貞祥成立了「台灣室內設計中心」:「一個非公司組織的設計團體,聚集了志同道合的一群朋友,共同從事於較合理新空間設計活動」(余崇齡 1994)。可惜侯平治赴歐留學後,中心隨著後繼無力,無疾而終(郭貞祥 1992)。同樣的,1967 年他與王大閎、陳其寬等人所共同發起「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在舉辦幾次活動後,也在他出國後沒有再運作下去。一直到 1970 年代,因為東海花園別墅的室內設計名家大展,讓不少當時開始展露頭角的設計師聚集在一起,才有了第二次協會的發起,並於1979年正式成立,侯平治當時也是發起人之一(余崇齡 1994)。

侯平治所編著,1971年出版的《現代室內設計》為台灣最早期有關室內設計的著作之一

1960 年代也是美術設計在台灣開始活躍的時代,1962 年第一屆「黑白展」,為台灣戰後首次的本土現代設計展,凸顯「設計」的概念。1967年《設計家》雜誌創刊,當時配合雜誌出版舉辦了一場「設計家座談會」,並將內容刊載在創刊號上,參與座談的成員包括:顧獻樑、楊英風、郭叔雄、侯平治、柯錫杰、張國雄、黃華成、江義雄、張木養、王大閎、七等生、司馬中原、胡勇等人(林品章 1997)。然而當時設計專業的出版情勢相當艱難,《設計家》雜誌在出版十期後就面臨停刊。

在德國所受的工業設計訓練,以及包浩斯與現代主義的風潮,對侯平治的室內設計工作有了根本性的影響,他說:「我現在做室內設計,都是用工業設計那套方法理論,就是規格化、單元化、系統化」、「雖然工作是室內設計,但觀念是工業設計」、「我做的工程速度也比別人快,因為有先把時間、流程整個都安排好 […] 我做的室內設計就是以工業設計觀念出發的」(楊靜等專訪,2006 年 9月)。 在〈口述台灣室內設計史(1) 〉一文中,他也提到:「以工業設計的觀點來做室內設計,會要求任何一個形狀、線條,都必須有充分而合理的解釋」。

李公館音響室設計,1975年(《室內 》第19期,1992)

余崇齡在 1994 年的論文中寫道:「1969 年設計第二次的『天使咖啡館』,其牆面及傢俱、燈具等均由簡潔的線條構成,沒有特別刻意的『美術性』凹凸裝置 […] 所用的裝飾物以當時西洋流行音樂的人物照片為主,簡單而富效果性」。這種簡潔明快的一貫風格,在侯平治後續的作品也可以清楚看見,可見德國嚴謹的設計思維對他一生深遠的影響。此外,相對於當時為數較多的商業空間與娛樂場所設計案例,侯平治一生多數作品,除了早期的咖啡廳之外,均以住宅、藝廊與辦公空間為主,這一點也可能與他強調理性與功能的訓練有關,有異於當年裝飾性較強的商業與娛樂空間。

室內設計第一期封面:天使咖啡廳 (1969) (背景)與其他住宅作品
畫家李錫奇住宅頂樓畫室(《室內 》第5期,1989)
中期住宅作品(《室內 》第5期,1989)
版畫家畫廊(《室內 》第5期,1989)
與家人攝於台北條通內的起家工作室 PC Hou Design House (1975)

跨界創作

在專業的堅持之餘,如同期的許多受美術訓練的設計者,侯平治也活躍在不同的藝術領域中,包括六〇年代的前衛藝術運動。1966 年 3 月 29 日「現代詩展」於西門町街頭展出,民眾回應熱絡(但也被軍警追趕,被迫移至台大校園傅鐘後,但又在校警的驅趕下移往活動中心[i]),當時詩展以杜國清、龍思良兩人為主力,發揮文學與視覺訴求的相乘效果,開啟之後跨類別詩畫展的風潮。當時與這些詩人合作的設計者包括了龍思良、侯平治、江泰馨、黃添進、黃華成、張照堂與黃永松,著名詩人李魁賢當時所參加的詩〈秋與死之憶〉,就是由侯平治設計(陳謙 2014)。

1970 年,侯平治連同郭承豐、李錫奇、楊英風、李長俊,何恆雄、馬凱照、蘇新田等現代藝術家,於台北耕莘文教院舉行「七〇超級大展」,用現成日常生活用品作為創作素材,挑戰傳統藝術表現方式。戴獨行 (1970) 寫道:「曾在德國學設計的侯平治,用紅白二色的塑膠管,作雕塑造型,頗具美感,他的目的是在改變一般人對雕塑材料的觀念」。陳明 (2015) 則稱:「在這個展覽上,這些藝術家大膽突破了過去的束縛,採用現成品的形式創製,在當時堪稱驚天之作」,他認為:「這個展覽對於台灣裝置藝術的意義之大也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在國際上,這個展覽也是較早的裝置性藝術展覽之一,而在 1980 年代初出現的裝置藝術展,在形式上也未能超越這個展覽」。

在執業多年之後,侯平治開始以攝影為媒介展現他創作的長才,但一開始是因為不滿意請人來拍的室內作品記錄,乾脆自己動手(莊靈 1994)。其實,早在歐洲留學期間,侯平治就習慣以攝影來做考察的紀錄,甚至在早期「攤販車」的案例中,也可以看到攝影作為紀錄與分析的工具。延續著對現代設計的熱愛,侯平治早期的攝影作品皆以現代建築為主,但隨著旅行接觸到不同的人事物,題材也隨著變得更多元,包括人物、地景與風土建築。在事業有成之後,每年的海外旅行,成了他從事攝影創作的機會,也因此他攝影作品的素材,幾乎全數是異國的人文與建築風貌。

天際永續休斯頓,1980年(侯平治攝)
尼泊爾山頂村景,1982年(侯平治攝)
「人與山河之東方景觀」攝影展開幕現場,與建築師王秋華和吳明修合影,1982年(台北版畫家畫廊)

侯平治的攝影在構圖、取材與光影的捕捉有其獨到之處,在最後一次的「拉薩行」個展中,他更大膽採用「組影」,類似「蒙太奇」(montage)又像是「全景」(panorama) 的方式,每張作品以兩張照片組成,讓影像的空間、時間與意涵得以延伸、拓展與連貫。如何懷碩(2003)教授寫道:「新的視覺趣味,擴大了表現的功能,增富了視覺圖像的詮釋效果,也因之更能抒發作者個人的情思,使從客觀捕捉得來的視象隱含作者主觀的意念」,他的視覺圖像,「其實是沒有文字的思想與文學」。

作家林清玄(1980)在他的評論中也引用侯平治的自述:「攝影是我的設計語言」、「我的攝影不是純粹的攝影,應該說是設計家的攝影」、「攝影是設計科系要修息的基本學分」與「攝影提供了設計的紀錄與反省」。從美術到設計、從工業設計回到室內設計,透過攝影,侯平治再次找到另一個創作的窗口,以及不同領域的連結。

旅居美國返國後,定居復興南路工作室

後記

不論業主、廠商或工地師傅,「侯設計師」是他們稱呼我父親的方式,他平常在工作場所或電話中也一貫會這樣自我介紹。在早年社會上還不熟悉或習慣這個用語的時候,「設計師」一詞代表著設計職人對專業技能的自信,也是一個社會角色的設定與期許。僅以此文紀念我的父親 — 侯平治設計師,並感謝楊靜教授與余崇齡博士提供寶貴資料與指正。

侯志仁,台北 6/22/2022

侯平治 Ping-Chi Hou

1957–1961 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

1961–1965 東方廣告公司立體設計課課長

1967–1969 德國埃森福克旺設計學院

1969–1970 銘傳商專商業設計系講師

1970–1972 大同工學院工業設計科講師

1970 輔仁大學兼任講師

1970–1976 銘傳商專商業設計系副教授

1972 成立侯氏設計公司(旅居美國返國後改名「浩斯」)

著作、專訪

1968 〈新傢俱談〉《工業設計》第三期:19–21。

1968 〈新傢俱談(續一)〉《工業設計》第四期:33–36。

1969 〈新傢俱談(續二)〉《工業設計》第五期:21–25。

1969 〈青年設計家的新設計〉《工業設計》第六期:9–12。

1969 〈近代德國工業產品選粹(一)〉《工業設計》第六期:31–35。

1969 〈工業設計在歐洲〉《工業設計》第八期:7–9。

1969 〈近代德國工業產品選粹(二)〉《工業設計》第八期:22–25。

1970 〈近代德國工業產品選粹(三)〉《工業設計》第九期:15–16。

1970 〈ICSID69年會印象紀簡〉《工業設計》第九期:24。

1970 〈記 — 蘇黎支的「勒科必意中心」〉《工業設計》第十期:17–21。

1970 〈評「第二屆明志工專工設展」〉《工業設計》第十一期:45–51。

1970 〈Braun公司的「設計協調和企業意念」〉《工業設計》第十二期:18–21。

1970 〈Brionvega公司的「設計協調和企業意念」〉《工業設計》第十三期:24–27。

1971 〈馬克士.比爾(Max Bill)的研究〉《工業設計》第十四期:34–36。

1971 《現代室內設計》台北市:大陸書店。

1971 〈寫在「現代室內設計」出版之後〉《工業設計》第十五期:29–30。

1979 〈室內設計在國內的起源與發展〉《藝術家》第48期:60–61。

1979 〈室內設計就是生活設計〉《藝術家》第48期:65。

1979 〈室內設計的趨勢〉《藝術家》第48期:67。

1979 〈從一具電話看設計在工業產品扮演的角色〉《藝術家》第53期:68–69。

1979 〈歐洲產品設計中心巡禮〉 《藝術家》 第53期:80–85。

1979 〈好的機能就是美的造型: 工業設計在德國〉《藝術家》第53期:86–89。

1989 〈設計文化初探: 訪張清教授〉 《室內》第一期:48–51。

1989 〈早期台灣室內設計漫談 — 侯平治演講〉《室內雜誌》第五期:82–84。

1991 〈設計、攝影、修畫 — 侯平治人物專訪〉《室內雜誌》第十八期:160–165。

1994 〈居家設計的新寵兒: AV設備〉《當代設計》第十五期:136–139

2003 《侯平治的人文組影》台北市:恩楷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作品發表於瑞士「攝影藝術指導索引第7集」(1980)、瑞士《攝影與影片》雜誌(1982)、巴黎當代藝術國際中心「1984年國際影展」(1984)、「世界華人攝影作品選」(1989)、「影像IMAGE」雜誌 (1994,12月號),其他作品散見「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1980–1988)。

個展

1980 「景觀攝影」,台北版畫家畫廊。

1982 「人與山河之東方景觀」,台北版畫家畫廊。

1986 「建築景觀」,紐約Soho Photo畫廊 (Architectural Views, Soho Photos Gallery, New York, September 7 to October 3, 1986) 。

1987 「山河子民」,紐約O.K. Harris畫廊 (Solo Exhibition, OK Harris, New York, June 27 to July 17, 1987)。

1988 「拉薩行,西藏組影」,台北三原色藝術中心。

團展

1975 全國室內設計名家大展,台中東海花園別墅。

1984 巴黎當代藝術國際中心「1984年國際攝影展」。 Le Salon de la Phtographie Internationale, Centre International D’Art Contemporain (CIAC) 1984。

1987 紐約Queens博物館「1987年選大展」。Annual Juried Exhibition, 1987. Queens Museum。

參考文獻

余崇齡 (1994) 〈光復後台灣室內變遷之初探(上):以外來影響因素為主(1950年代~1980年代) 〉《室內設計》第一號(八月):44–83。

何懷碩 (2003) 〈侯平治的人文組影序〉《侯平治的人文組影1975–2003》,3,台北市:恩楷股份有限公司。

林品章 (1997) 〈民國五〇年代的美術設計〉《台灣美術期刊》第37期(七月)。

林清玄 (1980) 〈廣角28: 侯平治的建築獵影〉 《時報週刊》第134期(九月)。

林萬福 (1999) 〈簡易設計辭典:我國的設計師篇〉http://teacher.yuntech.edu.tw/yangyf/boo/de3morchde.htm

侯平治 (1989) 〈早期台灣室內設計漫談〉《室內》第五期(九月): 82–84。

莊靈 (1994) 〈從空間到時間〉《影像雜誌》第九期(12月)。

陳明 (2015) 〈台灣美術鄉土運動的現代性〉,雅昌藝術網。https://read01.com/JzE38z.html#.YqnwQOxBz0o

陳謙 (2014) 〈 李魁賢專訪〉(笠下影:《笠》詩刊50週年)《文訊 》第344期(六月號)。

黃湘娟(策劃)(1992) 〈口述台灣室內設計史(1)〉《室內》第十九期(一月):136–145。

楊裕富 (1993) 〈工業設計領域之設計資源年表〉《從傳統工匠系統中分析建築與工業設計的設計資源》。

楊靜 (1999) 《我國早期工業設計教育師資與教學成就之探討》,計畫編號:NSC88–2516-S-224–001,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楊靜 (2006) 《1960–70年代德國專家與留德人士對台灣工業設計的貢獻事蹟及其影響》,計畫編號:NSC94–2411-H-224–003,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楊靜 (2010) 〈 1960年代外國專家來台指導「工業設計訓練班」的過程及其影響〉《設計學報》第15卷、第四期:81–100。

賴建都 (2013)〈美援對臺灣早期設計教育之歷程與影響〉《教育研究月刊》 第235期。

戴獨行 (1970) 〈看「七〇超級大展」 化單調為美感,無物不具異趣,日常生活中處處是藝術〉《聯合報》第五版(1970.5.6),台北:聯合報社。

Notes

[i] https://www.tidf.org.tw/zh-hant/films/63935; 又見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473528

--

--

Jeff Hou

Bottom-up urbanism is my thing.